红外光谱图谱分析,甘油红外光谱图谱分析
韦布望远镜上的近红外光谱仪,拥有同时拍摄上百个目标红外光谱的能力。这张图片是韦布望远镜测试时拍的,展示了银河系中心附近约200个目标的红外光谱,注意,这是实际观测到的真实光谱,不再是模拟图像了!图源:NASA/ESA/CSA以及NIRSpec团。

因为分子在振动运动的同时还存在转动运动,红外吸收光谱是分子振动能级的跃迁(同时伴随转动能级的跃迁)而产生的,实际上是分子的振动与转动运动的加和表现,因此又称为分子振动转动光谱。物质吸收电磁辐射应满足两个条件:(1)辐射应具有刚好能满足物质跃迁时所需的能量;(2)辐射与物质之间有相互作用。当一定频率(一定能量)的红外光照射分子时,如果分子中某个基团的振动频率和红外辐射的频率一样,就满足了第一个条件。

什么是偶极矩呢?我们知道,任何分子就其整体而言是呈现电中性的,但由于分子中的各个原子因外层电子得失难易表现出不同的电负性,使得分子显示不同的极性。只有发生偶极矩变化的振动才能产生可观测的红外吸收光谱。由于d的瞬时值不断在发生变化,分子的偶极矩μ也相应地改变。当一定频率的红外光照射分子时,如果分子中某个基团的振动频率和它一样,二者就会产生共振。

跟标准数据库里的对比,这确实是一张比较纯的乙酰水杨酸的红外。3000多的是苯环的CH伸缩振动,2900左右的甲基中的CH伸缩振动,2500左右的应该是分子内氢键的OH伸缩振动,1700左右的两个大峰是两个CO伸缩振动,1500左右是苯环骨架振动,1300、1200的大峰是CO伸缩振动。红外这些分析出来了,就足够了。

红外吸收光谱法,常简称为红外光谱法(InfraredSpectrometry,缩写为IR),是利用物质分子对红外辐射的吸收,获得相应的谱图,进行物质鉴定以及研究分子结构的方法。红外光谱仪经历了用棱镜或衍射光栅分光的色散型,于20世纪70年代已发展成为傅立叶变换(FourierTransform,缩写为FT)的干涉型,其分析原理示意图如图510所示。
4、蓝宝石的红外光谱分析红外光谱主要反映了矿物分子中振动能级变化,内振动的频率主要决定了振动原子的性质。当矿物发生类质同象置换时,光谱的特征变化表现为相应谱带的位移,而整个光谱的特征结构并不改变,随置换离子半径和质量的增大,吸收频率一般移向低频。对昌乐蓝宝石不同颜色的样品进行红外光谱分析可见,其谱形极为相似(图24),仅各特征吸收峰的波数及强度略有不同(表28)。
除非注明,文章均由 维安网络 整理发布,欢迎转载。